1)第229章 宋军子弟兵传统(求月票)_朕即大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229章宋军子弟兵传统(求月票)

  元佑党人是个充满矛盾的群体,他们为了党争不顾国家利益,干出的一些事让整个大宋对他们恨得咬牙切齿。

  但这些人如果不总览朝政,不负责国家法度、典制,而是在地方处理政务,又的确可以称之为贤臣良吏,总能造福一方百姓。

  比如苏轼,比如苏辙。

  梅执礼介绍道:“苏迟是我朝宰相苏辙之后,乃是文定公的嫡长子。”

  文定就是苏辙地谥号。

  能获得追谥,并担任国家宰执,苏辙地才干是毋庸置疑地。

  梅执礼介绍道:“苏轼、苏辙二人堪称我朝立国以来最精于水利的两位大臣。都对治理黄河有非常独到的见解。”

  赵桓微微颔首,关于这方面,他还真了解一点。

  主要是关于苏轼的内容,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身上有很多标签,分别是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美食家、画家以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治水名人。

  后世共和国水利部曾经精挑细选,推出了一份中原五千年历史上的治水名人名单,只有十二个人。

  分别是“上古,大禹;春秋,楚国孙叔敖;战国,魏国西门豹、秦国李冰;西汉,王景;东汉,马臻;唐朝,姜师度;宋朝,苏轼;元朝,郭守敬;明朝,潘季驯;清朝,林则徐;民国,李仪祉。”

  苏轼就名列这十二人之中。

  众所周知,大宋曾三易回河,导致水灾泛滥。

  苏轼赖以成名的治水事迹就发生在第二次改易回河期间。

  他知徐州时,神宗皇帝改易黄河河道,黄河东流决口,淹没古城徐州。

  在所有人都惊慌失措,准备逃离时,苏轼挺身而出,喊出了口号:“吾在是,水决不能败城”。

  翻译过来就是,只要有我苏轼在这里,洪水绝不会冲垮徐州城,我若在,徐州便在!

  苏轼可不仅仅有决心,有毅力,同样他具有无与伦比的才干。

  面对洪水蔓延,他亲自设计了一套抗洪工程,设计水平极为专业高超。

  只要数千人就能实现:“分缆城下,以杀河之怒”。

  这在滔天洪水中简直如同神技。

  不过难点在于,完成这项抗洪工程,需要数千人。

  受制于大宋强干弱枝的国策政策,地方要人没人,要钱没钱。徐州几乎都没有独立抗灾能力。

  绝境之下,苏轼连夜划着一条小船,紧急赶往禁军武卫营营地,请求禁军派兵抗洪。

  但要知道,大宋对对军权抓得极严,禁军只受皇帝直接指挥,没有皇帝给枢密院下旨调兵,任何人,包括殿前司都指挥使、侍卫亲军马军司、步军司都指挥使都没有权力私自调兵,苏轼这个地方知州更无权征调军队。

  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铁律,敢犯此制者,唯有剑耳!

  但苏轼不顾生死安危,在武卫营中声嘶力竭,声情并茂地请禁军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6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