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第五百三十八章 邀请_北宋大相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李嗣业也经常在骑战中使用大棒。唐军和阿拉伯军队在坦罗斯交战时,唐军的盟军反叛,结果唐军大败。撤退途中,高仙芝和唐军残余部队被另外一支溃军挡住去路,李嗣业用大棒将溃军赶开,高仙芝才得以逃脱。后来,李嗣业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时,也经常使用大棒作战,敌军遇之无不溃散。到了宋代,棍棒类武器广泛列装,据说宋太祖赵匡胤便是使用棍棒的能手。武经总要中记载,宋军步兵每五十人为一队,一队宋军装备六件棍棒。这些棍棒由力大的士兵使用,专门在对敌时砸击对方的兵刃。

  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七种棍棒类武器,分别为:抓子棒,钩棒,狼牙棒,杵棒,诃蔾棒,白棒,杆棒。其中抓子棒和钩棒的一端都有铁钩,可以在作战时勾拿对方;狼牙棒的一端为膨胀的木锤状,上面密布铁钉;杵棒与狼牙棒类似,但两头都有安装铁钉的木锤;诃蔾棒为棒球棍状,手握处较细,两头包裹铁皮;白棒和杆棒都是粗细均匀的长木棒,从武经总要的插图上看,白棒的两端似乎与诃蔾棒类似,也包裹有铁皮。在宋代,军队除了装备制式棍棒外,在武器不足时,也会临时制作普通木棒充当武器。明代军中也用棍棒,戚继光曾经说过,棍是其他兵器的基础,练好棍法,再练习刀枪钩耙之类就会容易上手。想想也是,所有的长兵器,刀也好矛也好,主体都是一根棍子,棍子用好了,那再学习其他武艺也确实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  明代的棍棒类武器有大棒、夹刀棍(四镇三关志中称为夹靶刀)、少林棍等。其中大棒长七尺,一端有短刃,短刃为鸭嘴形,长二寸,一面起脊。步兵使用大棒对抗骑兵时,只用大棒敲击马头,马被打倒,骑兵也就失去了意义。戚继光练兵时,不少士兵畏惧骑兵,戚继光便亲自操演使用大棒对抗骑兵的方法。夹刀棍的结构和用途与大棒相似,但用法不同。步兵使用夹刀棍对抗骑兵时,用棍上的利刃戳刺人面和马腹。夹刀棍棍体较短,而刃部较长,夹刀棍的刃长五寸,柄末与刃部朝向相同的位置有棱,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便于士兵在夜战时找到刃的朝向。

  少林棍即普通棍棒,形体细长,长八尺或八尺五寸。从明代开始,军队便开始大量使用火器。到了清代,军队中火器的装备率已经相当高了,各种火器已经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。在这种状况下,冷兵器的发展陷入停滞,流行千年的棍棒类武器也没有了往日的风采,只留有寥寥数种。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保存的“吹毛利刃,迎风断草”的宝刃,如“干将”“莫邪”“青釭”“鱼藏”等等都是剑而不是刀。这说明剑在春秋战国时期,不仅是战场上进攻与防卫的重要武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6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