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824章 大军十万出扬州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发展度追上了华北,而总规模依然远远不如,到了唐朝大统一的时候,河南河北人口和经济规模依然是超越江东的存在。

  而历史上宋朝南北经济总量扭转的出现,主要就是占城稻(书中的林邑稻)推广后,南方普遍有了两季主粮农作物。

  现在顾雍能让扬州如此高速地全民自发推广种植,连山越人都自发普及,拉动效果果然不同凡响。

  虽然扬州的经济总量肯定还是低于冀州,可扬州如今江南部分的三百万人口(五岁以下小孩没算进去),估计发挥出了北方四百来万人的生产力。

  而且顾雍的治理也不仅限于农业区。在少数人口稠密的繁华县城周边,确实田地不足、百姓也不愿意外迁到荒凉地区,顾雍还劝导百姓广事蚕桑和其他工商业生产。

  吴县(苏州)、乌程县(湖州)等地的织锦产业已经开始模仿益州的生产方式,当地富商豪绅也比较舍得下本。

  在顾雍属下工商官员的严格执法下,吴郡豪绅都依法缴纳织机税和足额的专利费,拿出积蓄投资扩大生产。从织绸缎到织麻布,所有的新式织机都有民间充分投资。

  最让李素惊诧的是,今年他甚至还发现吴郡有人刚刚开始第一年尝试种植棉花,准备连棉布织机也一起投资。

  要知道,此前大汉境内的棉花产区主要是西北地区,也是李素给凉州百姓寻找的一条生财养家的活路,相当程度上还平抑了西北百姓经常造反的问题。

  棉花在日照充足的高纬度地区才最适合生长,同时也要充分的灌溉,西北夏天日照极长,这个优势江南是绝对做不到的。江南唯有在灌溉方面可以胜过西北。

  李素视察之后,问了当地百姓是如何实现种植棉花的,才得知原来他们也舍不得用原本已经成熟的粮田来种棉,而是经过了几年的失败实验之后,拿的原本靠近海边,以及太湖下游沙质淤灌区的盐碱地来尝试。

  众所周知盐碱地本来就种不了粮食,放着也是浪费。而棉花这东西虽然也怕盐碱,但经过劳动人民数年的测试,有人总结发现这东西只是在抽苗阶段特别怕盐碱。

  抽完苗之后的生长期里,其实也没那么娇贵。这种特性,如果是在西北,那还没法利用,毕竟水资源宝贵。

  但是在太湖以东、靠近海边的盐碱沙土平原,水就不值钱了。百姓们在种棉苗之前疯狂引太湖水长江水浙江水大水漫灌去盐碱,然后下苗。等抽苗后水也褪尽,盐碱度有所回升也无所谓了,这才确保了棉花的大面积成活。

  李素了解了这些细节后才恍然,毕竟历史上南宋末期到元明,“松江棉布”的招牌也是很响亮的,而且按说历史上也没什么长途的农产品原材料转运,松江棉布肯定是靠松江附近的州府种出来的棉花织的。可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ge6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